hengstyle:恆隆行

15

July 2019

生活誌 / 恆食堂

15 July 2019 / 生活誌 / 恆食堂 /

逃 離 或 建 立 舒 適 圈 , 這 才 是 問 題

TEXT│蔡柏璋 ILLUSTRATION│ Yiche Feng

Comfort Zone


當我發現自己體驗旅行的方式,開始陷入一種「模式」時,其實非常恐慌;畢竟,旅行不就是為了逃離舒適圈嗎?透過不熟悉的一切來刺激一成不變的生活?殊不知,我不僅慢慢鍛鍊出應對陌生環境的方式,還下意識地把所有新感受直接與過往的經驗做對照:某某某就是這種人啦、我知道事情一定會這樣、對方一定是想佔我便宜⋯⋯等,搞到我甚至一度失去對旅行的熱愛,不禁自問:究竟我是逃離舒適圈,還是只是從一個舒適圈,跳到另一個舒適圈呢?

或許為了自我保護,隨著旅行經驗的豐富,我愈來愈傾向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某種規律,以適應國外環境;但我著實頗想念自己過去那種小題大作的個性;旅途上體驗的任何事總能讓我大驚小怪。歐洲廉航班機上偌大的廣告口號:「你上次嘗試新事物是何時?」(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do things for the first time?)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腦海。

{ 到底是盡速適應新環境重要?還是擁抱難能可貴的不舒適才是王道?如何找到當中微妙又詭異的平衡點,著實是一大學問。}


是否需要急著建立舒適圈?

當我們頻繁地在地表上移動而感到身心不堪負荷時,可以怎麼做來抓回穩定感呢?我個人喜歡透過某些只有當地人才會做的事,營造出一種「旅居生活感」;這樣做的好處不少,除了能消弭自己與異國的隔閡,還能透過這些當地人從事的項目,一窺該民族的個性、文化和思考模式。例如我前陣子著迷游泳,到每個城市就會到他們的公共泳池運動;畢竟不

太會有觀光客大老遠坐飛機到柏林、巴黎、愛丁堡、冰島就為了游泳對吧?從這些與當地人近身相處的經驗,不難發現每個民族對於身體、裸露以及社交習慣都有不同的定義與有趣的堅持,好比說德國人對於裸露身體非常自然大方,桑拿很多都是男女混浴的(我人生中第一次被五位全裸的阿姨包圍就是在德國),這在英國是不可能發生的;他們不僅壁壘分明,且要適妥地遮掩身體才有禮貌;又好比說,泳池在冰島是極為重要的社交場合,公私事大半都是在池裡談妥的⋯⋯這些觀察,都讓我在體驗異國文化時,找到更有趣的角度切入。

 

急於形塑新舒適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:年初剛搬到紐約時,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;這裡的人生活步調太快,無時無刻都匆匆忙忙;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定位,很容易會盲目地「瞎忙」,到頭來反而會備感空虛。後來我慢慢發展出固定作息,這對快速在異地找到穩定感很有幫助,舉例來說,我每天起床一定先喝杯檸檬水、手沖一杯咖啡,然後學習外語一小時,之後才開始準備早餐;每週二、四、六固定上健身房;規定自己每兩天至少讀一個劇本、看一齣戲或展覽;最重要的是,千萬不要訂遙不可及的目標,也不要太台灣人:總把行程塞得很滿還自以為充實。「慢活」的概念早已行之有年,久居法國的台灣朋友常開玩笑說,法國人一天只會安排一件事,能把這件事情做到就已經功德圓滿,感謝老天。

 




那剩下的時間要做什麼?妳 / 你問。

當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啊,或,什麼事都不用做,發呆,多好?沈澱,多難得?

回歸正題,在我看來,建立或逃離舒適圈或許不是最大重點,關鍵在於:當我們不斷「擴展」舒適圈的同時,是否能持續保有好奇心與冒險的精神;這個世界有多大,這個「圈」,被發掘拓展的可能性就有多大。

只要我們繼續旅行,繼續脆弱,繼續迷路,繼續受傷,繼續揚起笑容往前走。

 


















TEXT/ 蔡柏璋
被譽為「劇場鬼才」的蔡柏璋,為台灣難得一見集編、導、演三項才華於一身的劇場創作者。畢業於英國皇家中央演講戲劇學院(RCSSD)音樂劇碩士, 專長聲音和演說,並曾任台 南 人 劇 團 聯 合 藝 術 總監、台大戲劇系兼任講師。目 前 旅 居 海 外, 繼 續 當年在英國和德國自認「未竟全功」的文化探索。著有 劇 本 集 系 列《K24第 一季 》、《Re/turn》 與 個 人創作《排練一場旅行:世界是你犯錯的最佳舞台》等。

你想第一個知道我們的最新產品和新聞?

立即訂閱電子報,享有第一手最新優惠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