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與我的毛朋友】「貓咪就像我的室友或家人」,七歲開啟的養貓人生,專訪建築設計師曾令理

採訪|彭永翔、林怡君
文字|林怡君Cheer Lin
攝影|Kris Kang
圖片提供|曾令理、偶然設計
編輯、核稿|彭永翔Josh Peng


走進設計師曾令理位於新竹的住所,映入眼簾的是客廳裡滿滿的植栽。看似隨意卻自有規律地排列著,與大片採光極佳的窗景相互呼應,窗外高樓林立,窗內卻如森林般靜謐,形成一種「在自然中窺見城市」的獨特視角。




家中的每件擺設都恰如其分地融入空間,不顯繁複也不過於極簡,展現出曾令理獨有的設計語彙——一種讓人自然沉浸其中的美感氛圍。她的空間設計不只是視覺上的美,更是一種理性與感性並存的生活態度。



令理家中充滿各種貓咪擺設,還有大阪萬博限定的招財貓和吉祥物脈脈


在綠意與木質交織的空間裡,還有兩隻貓咪——胖胖與肥肥,相較於貓咪們的害羞,曾令理則大方地分享她的設計靈感、對空間的感知語言,以及如何在毛孩的陪伴下,一起渡過每天的創作日常。

七歲開啟養貓人生,建立關懷他人但不依賴的獨立個性


聊到與喵喵們的相處,曾令理從七歲開始,生活中就充滿著喵星人的身影。令理笑說,家中的第一隻小貓「阿咪」,最初是因為媽媽希望身為家中老么的她能培養更多同理心,而從教會帶回家陪著她。


「小時候主日學在教會看《螢火蟲之墓》,其他小女生都哭得唏哩嘩啦,只有我沒哭(笑)。媽媽看到就覺得有點擔心覺得我好像不太會因為別人的苦難而心痛,就決定留下那隻貓,看能不能讓我從照顧小貓開始學會對人付出和關心,慢慢培養出同理心。」令理笑著說著這段童年回憶,原本家中本來就有養狗,對於小動物其實也不會感到抗拒,小小令理就開始這樣迎接了家中的第一隻喵星人到來。



胖胖與令理被窗景前的植栽包圍正在玩耍著(圖片|曾令理提供)

資深養貓人家,貓咪在生活中扮演室友或家人的角色


聊到貓咪對於令理來說是怎麼樣的存在,「對我來說我不會是寵物店說的某某爸爸媽媽(笑),貓咪們跟我的關係更像是家人,我們其實都是獨立的,只是這個階段住在一起。相處模式更是像室友或朋友,貓咪的生長週期大約兩年就追上人類,家裡的大貓我已經把他當成同輩來相處。」令理說到姊姊其實是喜歡狗狗的,但她則更喜歡貓咪那份獨立不依附於誰的個性,就連她跟朋友相處之道也是,保持著剛剛好的親密感。

最愛的時光,是他們躺在我身上睡覺的時候


「跟貓咪在一起的療癒時光很多,除了設計卡關時能吸吸貓外,日常也喜歡看他們在用貓爪輕輕拍打植物啊或遠遠望著窗景。但說到最喜歡的還是他們躺在我身上睡覺的時候,」她說。窗前的綠意是貓咪們最愛的空間。這些互動不只是陪伴,更像建構起生活感的共同參與。


曾令理與貓咪胖胖一起欣賞窗景的療癒畫面(圖片|曾令理提供)


怕生的肥肥屬於高敏族喵星人,看到新朋友非常害羞


右邊的胖胖較黏人(5歲),左邊的肥肥從小貓開始養,很年輕愛玩(6-7個月)(圖片|曾令理提供)


兩隻喵星人對於家裡來的新訪客Blueair Bururu 寵物空氣清淨機都非常好奇,喜歡待在前方感受氣流的吹拂
圖片|曾令理提供)



Blueair Bururu 寵物空氣清淨機擁有與居家空間可自然融合的簡約設計,低矮機身專為毛孩們設計


本身就是建築背景的她,覺得Blueair Bururu 寵物空氣清淨機低矮的量體設計,讓貓咪可以很輕鬆自在地接近,不同於常見的機身偏高的空氣清淨機對寵物來說會較難接近。她同時搭配一些植栽在周邊,讓喵喵們在清新氣流中更加放鬆自在的享受貓生。


擁有與兩隻喵星人對Blueair Bururu 寵物空氣清淨機的接受度非常高,擺放的位置現在已經成為他們的新據點。
圖片|曾令理提供)


像是個性較敏感的肥肥,不僅不抗拒還喜歡待在機器前方享受氣流吹拂,Blueair Bururu 寵物空氣清淨機的螺旋氣流能將毛髮集中到毛髮直奔集毛盒,讓喵喵們享受清新的空氣同時還能吸去身上的浮毛,有效降低家有毛孩常見的困擾如毛屑、到處沾染灰塵和浮毛飄散的問題,也十分好拆卸和進行清洗。



令理家的貓飼料採取吃完就補的方式,Stasher站站碗型矽膠密封袋大容量剛好能滿足保存飼料的需求。


家中有兩隻喵星人,貓糧的存放問題自然成為養貓人士日常的難題,隨意收納不僅有體積過大也有保存不易的困擾。


Stasher站站碗型矽膠密封袋有著大大的容量,由一大一小的喵星人來當比例尺(圖片|曾令理提供)


令理將Stasher站站碗型矽膠密封袋作為貓糧的分裝工具,由於站站矽膠密封袋底部是三角形結構,三角面做得穩固,實際容量會遠比看起來還要大幾乎可以裝下一公斤的貓糧。透明的外觀也能一眼看到飼料剩餘多少,再加上密封設計,就不用擔心螞蟻會跑進去,貓糧也可以維持在貓咪覺得好好吃的狀態。從外型設計到收納性都非常方便。


走入《穿霧之境》,遇見台灣獨有的水風景。


今年8月令理才與協同策展人柯智豪剛忙完文博會《穿霧之境》的分區策展,在以「水風景」為文化策展大主題的脈絡下,她跳脫過往水讓人常聯想到的藍綠色系,以山霧林木中的「霧氣」來談水的不同樣貌,帶出台灣擁有霧林帶如此珍貴的地景。

一直以來,飄渺空靈的「霧氣」始終是令理很喜歡的元素之一。在英國生活時,曾經拜訪的 Eden Project 植物園,讓她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山林風景,其實在全球僅有1%的森林能被稱為霧林,而在台灣卻能擁有如此珍稀的資源,也因此埋下了對霧氣的探索種子,從早年北美館X-Site計畫的《供霧所》也一路延伸至此次文博會的策展。


2025文博會《穿霧之境》以柳杉與霧氣串聯整個展場,呈現台灣特有的霧林帶水風景(圖片|偶然設計提供)

展場使用來自新竹橫山正昌製材廠的柳杉,紋理鮮明、節點粗獷,不僅是歷史建築常用的修復材料,也與松菸展場的木造空間相互呼應,營造出如同走入真實森林的沉浸感。觀者行走於鋪滿葉片的地板上,腳步聲如林間踩葉,成為空間的一部分。這種聲音也來自於參展觀者的即時創作,讓身體直接參與場域,來創造出觀者與空間的連結。


建築不僅是被使用的空間,是否可能藉由空間創造出某一種精神性的特殊時刻?


「是否能用空間來創造一種特殊時刻,從中尋求一種平靜和儀式感,能感受到場所中的精神或力量。」

作為建築背景出身的建築設計師/藝術家,曾令理始終強調空間與身體的互動關係。從過往的作品中,都能感受到她透過裝置、環境音、霧氣或光影,讓人與場域自然地建立共感與連結。

貼近里民需求的「公共藝術」
廣慈社宅《孢燈》

《孢燈》設計過程讓曾令理思考公共藝術是否能以更親民的方式呈現。她與在地居民們溝通,將他們遷徙的實際經歷連結到台灣森林與多雨潮濕的氣候,如同雨天後冒出的孢子般,並結合里民期待的夜間照明需求而設計出《孢燈》。
(圖片|偶然設計提供)

曾令理目前最喜歡的作品為2020為台中燈會創作的《森光霧果》,結合週邊林木延伸為作品一部分,當理性的人造計算曲線和感性的自然有機曲線和諧共存,加入光影與霧氣,營造出走進林霧中的平靜感。同時呼應到歷年作品中不停探索的議題:「人如何與自然共處」。而她也在這件獨立創作的作品中,全然享受一手包辦的純藝術創作過程。
(圖片|偶然設計提供)

第一次感受到空間中所帶來的精神性震撼,她回憶起是在母校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中。走進路思義教堂後,不僅能感受整棟建築的莊嚴感,置身於灑落的「天光」中,能強烈感受到那種觸動人心的精神性。

這份對於空間場域精神性的嚮往,從令理談及她最喜歡的瑞士建築師 Peter Zumthor時,便可理解這份追求其來有自,Peter Zumthor 擅長強調材質本身的質地與觸感,注重空間中的感官體驗,追求一種純粹的精神性,著重於空間能否呈現出永恆的價值,並結合週邊地景與自然共生,呈現出一種專屬於他的建築詩意。

而令理也透過自己多年在各類跨域設計的經歷,追尋一種在作品中讓自然與人能共存的精神性,建構出能被眾人感受、被參與的藝術。

下一個目標,希望能建造一座小教堂


在未來的創作計畫中,她想設計一座小型教堂。「我覺得小教堂是個純粹具藝術性,同時又有一些機能性的空間,能在這舉辦葬禮或是婚禮。」過往所學都認為建築應該要是有防風避震的功能性,為了解決問題和需求而存在。


聊到未來創作的計畫,能感受到令理眼裡的光芒和熱情,期待能打造一座小教堂。


但對於她來說建築不只是「看」或「使用」,也能是追求一種儀式感、精神的寄託,甚至是創造出一個特殊的時刻,在這樣的空間裡,讓人能在此停留與感受這份情感連結。


如果有貓咪翻譯機的話,貓咪最想對令理說的話是?

肥肥想說:


我覺得有人來家裡會讓我很緊張,我很想出來玩啊!可是我又很害羞我一害羞就想暴衝躲進房間啦
(圖片|曾令理提供)

胖胖想說:


親愛的室友~可以幫我們換點不同的罐罐或飼料嗎?希望飲食可以再多樣性一點,這樣才有機會變得更加肥美哦
(圖片|曾令理提供)




曾令理|

為偶然設計共同創辦人,現擔任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。紐約庫柏聯盟建築碩士、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科技設計碩士,曾任職英國海澤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擔任設計師/製造師。

橫跨建築、設計、藝術領域的台灣建築設計師/藝術家/策展人,其創作風格融合自然、感官與敘事,擅長打造能讓人「感受」與「參與」的空間與生活美學。作品如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《人人材料行 Visible Shop》拿下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的最佳設計獎,也是臺灣首次獲得這項大獎殊榮。




/ 令理過去參與的精彩作品 /



2024《蜷蜷亭 Rolling Pavilion》 (圖片|偶然設計提供)


2021年台灣文博會花蓮縣館《據說考古隊 The Tales from Where the Land Emerged》(圖片|偶然設計提供)


2018高雄地景裝置藝術《高雄水水Kaohsiung Shui Shui》(圖片|偶然設計提供)


2017台北市立美術館​《供霧所Mist Encounter》(圖片|偶然設計提供)

  • # hence,雜誌
read more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