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打開怡安的食器棚】影青與七草粥

文字、攝影|盧怡安、編輯|Josh Peng

西瓜皮、秋葵、春天的豌豆仁,還有青梅子之間,到底有什麼關係呢?

突然這麼一問,我當然也不知道。但如果有人馬上聯想起來的話,我想跟你握手。

這幾項深綠、淺綠,帶黃的綠,和純正碧綠色,是從宋代開始,一直到明清時代,用來描述不同青瓷釉色的名詞:瓜皮綠、秋葵綠、豆青,還有梅子青。哎呦,水潤欲滴的瓜皮、嫩鼓鼓的豌豆仁、望了就垂涎的梅子,古人怎麼可以把釉色取名得那麼好吃的樣子啦?


沒錯,這些聽起來好好吃的釉色,也是每年春天時,我喜歡用來襯托各種春蔬,讓它們變得看起來好好吃,從配菜成為雍容主角的有趣器皿瓷色。

就是在某年春天的時候,我拜訪北投的曉芳窯,臨走前,宛悌拽了一只邊緣帶花邊的小碟子,包起來給我帶走。

「唔唔,這是什麼?」我從口袋裡拿出來,急欲知道這是什麼寶物。

「豆青的小碟啦。」帥氣的宛悌不讓我多問,就把我送出門。

我就是那時候才知道,青瓷原來除了汝窯的天青色之外,還有那麼多可愛的釉色,而且,拿來襯托原本看起來樸素的蔬菜時,更顯得好吃的樣子。

和其他青瓷比起來,豆青是隱隱有點帶著黃色,偏黃綠色的調子。真的很像豌豆仁。也因此帶著一點可愛。用來裝春天會有的細嫩蔬菜時,原本份量少少又看起來不特別厲害,也會特別顯得嬌巧可愛。


比方說,份量不多的單支萵筍(台灣萵苣或稱本島萵苣的菜心),切片了以後與蒜快炒。模樣不霸氣,但是竄出的香氣,就是本島萵苣那種微帶苦甘的氣味,其實很有個性。它原本就帶著點黃,嫩黃綠色的色調,暗示著鮮幼。用帶黃綠色的豆青碟子來襯托,一看就知道好嫩好脆。

又或者拿來裝,春末還可以見得著一點蹤影的白玉蘿蔔。細細切絲,豆綠色襯托得它好潔白可愛。雖然很可能是做為烤烏魚子的配菜,卻也在碟子中,成為珍重有質地的珍品。

以豆青小碟襯托白玉蘿蔔和蔥花(圖左小碟),以影青瓷盤襯托芥蘭苗(圖右瓷盤),每一樣蔬菜都顯得精緻可愛。

老早在宋代的龍泉窯,就燒出這樣可愛的釉色。不過,龍泉窯的釉色裡頭,比較純正碧綠色,像青梅一樣的梅子青;或是質地比較厚重,帶著一點透白,像是敷了一層糖霜的粉青,可能比較為人稱作是上乘釉色(註一)。(對不起,講到這裡,梅子跟糖霜又讓我流口水了)

豆青釉色大概是到了清雍正年代,才燒製得很穩定,成為受重視的釉色。故宮二樓的常設展《摶泥幻化》,入口左手邊順行的一個角落裡,就有雍正的兩只茶杯,一只偏豆青,一只是松石綠,好看到令人疼愛不已,好想買回來用(咦?)。

兩只雍正時期的茶杯,左邊偏豆青,右邊是松石綠,都漂亮極了!


然而跟春天的青蔬,搭配得最好的,我認為是影青的瓷器。

影青釉色如其名,並不是真的非常碧綠,而是宛如帶著一層若隱若現,影子一般的青色,特別是在光影明暗對比之間,才讓人察覺的一絲透明的青色。


這真的是一門藝術。春天的嫩芽,縱使帶鮮嫩的綠色,但是盤子要是都很濃綠,那不就顯得蔬菜料理黯淡了?所以說影青太懂得襯托了,可能稍微不那麼豔麗的芽蔬們,一放進去,馬上顯得油綠欲滴,好好吃的樣子。


比方說山蘇芽,比方說季末的芥蘭苗,都好適合放在影青的瓷盤裡,立體,活靈活現。


用影青瓷盤裝炒山蘇芽,顯得油綠有生命力,以豆青襯炒萵筍,更嫩綠顯脆了!

我有一只最喜歡的影青瓷盤,是九年前去京都五条祭時,在燠熱的天氣裡帶回來的。它有十瓣花瓣般的花邊,喜歡古代瓷器的我們說這是「葵口」,向日葵花瓣的意思。但我覺得更像「{」般的大括號,把想要強調突顯的主角,括在盤中央。

如同明清的瓷器,它相當纖細薄脆,特別是葵口的尖處,好細好脆弱的樣子。但就是因為如此,讓葉子帶皮革質地、花穗蓬鬆複雜的芥蘭苗,還有嫩葉脆口、尖端蜷曲的山蘇芽,顯得生氣勃勃,很有張力,成為姿態華麗的料理主角。

後方空著的小碟子,左為影青、右為豆青,你喜歡哪一種釉色呢?


其實,光是把春天的蔬菜切一切,蘿蔔切絲、蔥切花,其餘珠蔥、芥蘭苗稍微折折洗洗,放在豆青、影青,還有天青的盤子裡,我就已經覺得好美了。像是某種春天裡的儀式。

不行啊,都切洗開來了,這些美蔬,要做成一道什麼料理吧?那就應屬春天裡的七草粥了。


七草粥原本是開春第七日的「人日」,傳統中要吃的養生粥品。哎呀,簡單的說,過年裡大魚大肉的,過到初七,總是要煮點清淡的來養養胃吧。於是會選七種青蔬,包括鼠麴草、薺菜等等草本野菜,來燉煮成粥。


不過呢,我覺得整個春天,都好適合吃七草粥。

春天的七草粥,選一些帶甜味的,選一些帶嗆味的,從白玉蘿蔔順時針起為白玉蘿蔔、蔥、芥蘭苗、山茼萵和芹菜管

若真要說起來,傳統中的七草食材:鼠麴草、薺菜等等草本個性太重,氣味互相打架。倒不如你春天上菜市場,什麼蔬菜盛產就放什麼。


什麼叫做盛產呢?給您一個指標,大概現在一斤在三十五元左右的,都是盛產大出的好蔬菜。當然稍微留心,選一些甜味系的(比方說白菜、大豆苗),一些嗆味系的(比方說山茼蒿、蔥),再加上一些脆感的(比方說芹菜管、芥蘭苗),三種大家,各司其職,互相配合,絕對要來得好吃多了。

在我各式青瓷盤裡的,正是山茼蒿、芥蘭苗、包心白菜、蔥、芹菜管、白玉蘿蔔和大豆苗。

先將耐燉的白菜、蘿蔔下鍋,與米粥同煮,然後是需要煮透的芥蘭苗、大豆苗,最後是帶來香味的蔥、山茼蒿、芹菜管,就可以熄火盛出了。有白菜、蘿蔔的甜味底,又有許多豐富的鮮香味,這樣的七草粥,我可以整個春天都吃。

對了,說到這裡,我發現啊,我沒有一個漂亮的青瓷碗耶。是時候又來獵新的器物了。


整個春天,我都想吃這樣的七草粥

註一:引述自《清代陶瓷大全》,藝術家出版社印行,1986年。「龍泉器釉色,梅子青、粉青是上乘釉色。」

  • # hence,雜誌
  • # 記憶的滋味
  • # 作家專欄
author

喜愛動手做菜,也對器皿著迷不已的人。在不同季節裡探索著經典的、新奇的食材,也為廚房、餐桌換上符合時節的那些,或傳統、或現代的道具、器物。喜歡上傳統菜市場搜羅時鮮,也愛上網訂來難得的鮮物。鍾情許多當代器物作家,也在雜貨五金行裡遇見許多可愛好用器物。

著有《秋刀魚一條半》、《秋刀魚變溫柔了》。現在開始每個月固定在這裡,與大家分享季節裡的美味與器物。

read more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