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 年,《汪達與幻視》一度讓人對漫威宇宙的重生無比興奮

文字|張硯拓、編輯|Mimy Chan、劇照|IMDb

這個專欄寫了快兩年,終於要提到本世紀電影世界最重要的發明:漫威影視宇宙(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,以下簡稱 MCU)了。這是由美國漫畫品牌漫威(Marvel)旗下的各種角色改編成的電影與影集、所串起的共同宇宙。意即,這些故事裡的「世界」都是同一個,某某人物會在一部電影裡當上英雄、再到另一部影集和其他人一起搭檔冒險,構成一個充滿形形色色不同人物(與故事風格)的、巨大的連載系列。

漫威宇宙為什麼成功?

這樣的串連概念,原本就是英文漫畫的特色。不同於台灣人更熟悉的日本漫畫、往往是由單一作者把一個「故事」從頭講到尾,英文世界的漫畫是以公司為單位,旗下作者們創造出許多「角色」,成為公司的 IP(Intellectual property,智慧財產),可以讓不同作者接手發展,甚至令他們彼此互動。於是,不論人才如何更替,角色一直都會有新的冒險,許多存在將近一世紀的英雄例如超人、蝙蝠俠、美國隊長,更是經歷了好幾代不同執筆者的風格詮釋,在粉絲心中的地位與回憶痕跡,都越紮越深。


上面這些說明雖然枯燥,但是對理解漫威影視宇宙的成功極為重要。因為在這之前,雖然也有許多漫畫英雄改編電影,卻從來沒有像這個企畫這樣,把漫畫界行之有年的「角色各自登場,再彼此串連」概念實現的例子。

2008 年,《鋼鐵人》跑出了 MCU 成功的第一棒;2012 年,《復仇者聯盟》第一次證明了「組隊打怪」具有多麼爆炸性的票房威力;那之後近十年,漫威像個不知道失敗兩個字怎麼寫的球隊,連戰皆捷,碾壓各種票房紀錄;至今 MCU 已經推出 34 部電影、十多部影集,電影總收入超過三百億美金,是世界影史最賺錢的系列;其中《復仇者聯盟:終局之戰》、《復仇者聯盟:無限之戰》和《蜘蛛人:無家日》更是名列全球影史票房的 Top 10。

然而,這樣絕對性的成功也有其副作用。首先是對大環境資源的排擠,動輒一兩億美金的製作成本佔走了大量金源,更吸引其他品牌都投入拍英雄電影,於是其他類型的故事連被拍的機會都快沒有了。

這也造成人才的磁吸效應:幾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好萊塢明星,都在漫威宇宙軋了一腳,有的還一演就是五六部,佔掉他們生涯的一大部分。值得玩味的是,這些英雄獲得世界級的知名度,這些擁戴卻似乎無法轉移到飾演他們的演員身上——也就是說,小勞勃.道尼作為鋼鐵人的形象被無數影迷認同,但他在 MCU 之外主演的電影,卻沒有足以相提並論的票房。


造成這現象的原因,也許是這些角色都得穿上特效服裝、甚至戴著頭盔演戲,以至於被看到「演技」的機會並不多;更可能因為,MCU 作為一個連貫的宇宙,其故事都有著滿一致的「帶著無傷大雅喜趣」的冒險感。不會太嚴肅,不會太恐怖,不會太緊張,也無法太悲傷。


誠然,這樣的氣氛選擇是故意的,因為越好親近,越好懂,有點有趣又有點感人的故事最容易入口,最能夠打到最多觀眾。但這樣的輕鬆感,也多少限縮了演員發揮的空間。

於是,我們終於要提到這篇文章的主角:漫威影集《汪達與幻視》(WondaVision)。最近五年,MCU 面臨的新挑戰是串流時代來臨,我在上個月介紹《后翼棄兵》的文章剛提過觀眾習慣的改變,而這波浪潮更是從根本處改變了漫威的策略。

《汪達與幻視》的破格設定令人驚喜!


自從串流大戰全面開打,擁有漫威品牌的迪士尼也推出了 Disney+,在這個平台上獨家播映 MCU 世界觀的影集,成了吸引粉絲訂閱的秘密武器。而 2021 年的《汪達與幻視》就是 MCU 登陸 Disney+ 平台的第一部指標性影集。

故事裡,復仇者聯盟成員之一的汪達(Wonda)雖然在毁滅半個宇宙的大戰後活了下來,但她的伴侶幻視(Vision)卻犧牲了。又因為汪達本身是個法力極強的女巫,她在巨大的悲傷裡,不知不覺創造出一個幻覺空間,在那當中彷彿扮家家酒一般,和她想像出來的幻視一起過著愉快的家庭生活,甚至有了兩個孩子。

作為 MCU 的第一部影集,《汪達與幻視》至今仍被公認是設定創意與劇情趣味的頂標。前面提過「好演員」不容易在 MCU 發揮,在此飾演汪達的伊麗莎白.歐森是本世代最有天分的女星之一,飾演幻視的保羅.貝特尼更是早有《美麗境界》等代表作,兩人都加入 MCU 許多年,終於在《汪達與幻視》每一集如萬花筒般切換的風格裡,好好綻放演技。

本劇的趣味,則來自它的聰明設計:從小生長在遙遠國家的汪達,她的父母親很愛看美國情境喜劇,對她來說,這些喜劇就是童年記憶深處對「幸福生活」的想像。因此,她在《汪達與幻視》的每一集都「幻想」出一個屬於特定年代電視喜劇的生活風格,這讓本劇得以不斷嘗試不同的畫面節奏、色調與角色形象,同時也向美國電視史致敬。

如今回想起 2021 年,當時看到《汪達與幻視》,真的為漫威的企圖心驚喜,也對他們掌控一個這麼大的影視宇宙,在其中調和故事線與人物關係的心思感到敬佩。然而——如今才知道, 2021 年當時,也是一個帝國日落的開始。過去幾年,漫威不只在大銀幕上難以重現過去的號召力,影集的品管也參差不齊,儘管仍是偶有佳作,但從電影的票房和影集的收視率來看,粉絲的熱情正在消退。即使我們很難判斷大家是真的覺得不好看,還是單純膩了,但是過去那樣呼風喚雨、喊水會結凍的階段真的不再了。


而在串流戰場上,曾經仗著握有漫威與星際大戰這兩張王牌,期待透過獨家播映的各種影集牢牢吸住觀眾、挑戰 Netflix 地位的 Disney+,也在接連推出迴響不如預期的影集之後,面對夢醒時刻。儘管串流仍是無比重要的戰場,但是只想靠 IP 的力量收割訂戶,看來不太行得通。

來到 2025 年,過去一年稍作沈潛的 MCU,又將一口氣推出三部電影,包括讓鐵粉期待許多年的新版《驚奇四超人》;還有四、五部影集在等著上線,包括《夜魔俠:重生》以及描述幻視後續故事的《Vision Quest》。作為忠實觀眾、同時又是個影評人的我,心裡聲音其實挺複雜的。一方面,我仍然期待看到有新意的漫威新角色與新冒險,另一方面,我也希望看到更多元的電影題材,而不只是英雄故事。究竟這個宇宙會走向什麼方向,我拭目以待。

  • # hence,雜誌
  • # 藝文美學
  • # 文化探索
  • # 作家專欄
  • # 影音娛樂
author

【影評人暨《釀電影》主編 張硯拓】

曾任金馬獎、香港電影節費比西獎、女性影展、高雄電影節評審。出版散文集《剛剛好的時光》,文章散見《大誌》、《BIOS monthly》、《新活水》、《500輯》、《聯合文學》等線上與紙本媒體。有點太過於寵兩隻貓。

FB / Letterboxd:yentuo|IG:yentuochang

【深夜時光電影院】專欄

二〇〇〇年是新舊世紀的交替,也是我剛滿十八歲的一年。當時的世界還未脫離世紀末的狂歡,當年的我也沒有意識到「真正」的人生已經開啟了。那些年遇上的電影,後來一一成為我的心靈寶石,構築我的記憶和價值觀,也和現在的自己對話。在這個專欄裡,我想要一步一部,重訪它們。

read more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