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創作就是我最平靜的時刻—專訪版畫藝術家沐冉
文|Gill Li、攝影|許翰殷、圖片提供|沐冉
豔陽高照的初夏,午後的風吹來帶著溫暖的濕氣,沐冉與我們相約住家兼工作室,一推開門,迎面撲鼻而來是顏料的味道,背景流瀉韓國獨立樂團HYUKOH的音樂,雕刻的大桌取代客廳,牆面上掛著正在晾曬的版畫半成品。再走近工作桌一步,玻璃桌板下壓著數張兒子的塗鴉,原本看似一絲不苟的空間,瞬間有了生活的況味。
他先是在廚房磨豆、手沖了一壺咖啡,才緩緩地坐下。近年來他的生活看似沒變,卻也有了遽變,年輕時生活只有創作,大學在東海念美術,主修油畫,日子就是宿舍、學校兩點一線,起床就到學校畫畫,累了就回去睡,有時甚至通宵沒睡,自認自己不是好學生,常翹課,但畢竟天賦還是有的,老師規定作業要交的量,終日埋首在畫布中的沐冉總是給得更多更滿,有時也約教授來家裡看作品,雙方有了無須言語的默契與彈性,老師給予了創作的自由,讓他的才華醞釀發酵。
《十年之約》
沒有框架的獨特畫風
而與版畫的緣分始於北藝大,他以版畫組考進研究所,然而過去油畫的血液還在流動,只是畫筆變成了刻刀。「很多做版畫的人會被技術綁住,陰刻、陽刻,顏色要由淺到深,但這些我都不管,我更像是用繪畫的方式思考,這邊需要紅,那裡想來點黃,用很直覺的方式做版畫。刻崩了我也不在意,就讓它崩,有時會有不完美的美麗出格。」也因此他的作品沒有太多傳統版畫的痕跡,長出沐冉獨有的畫風。
他的作品充滿大自然的元素,給人寧靜的氛圍,他也坦言創作是他最平靜的時候,「我有些藝術家的朋友,可以三天都不做事,就喝咖啡欣賞天空的雲。我不做作品就會焦慮,創作讓我心安。」雖然常對不做任何事的空白焦慮,但當他沉浸在過程裡又很是鬆弛,留下大量的時間讓靈感填滿,他總是將時程拉得很長,近期與酒店合作的作品,他預計用十個月完成。一開始他會先將草圖畫在板子上,「是很大概的草圖,例如這裡要有樹、那裡有花之類的模糊意境。」外人以為的雕刻、上印、再刻、再印,那些不斷反覆的工對他來說反而最簡單。大多時間他就只是在看,創作的過程邊看邊想邊做,他常盯著木板看,聽音樂看,吃飯看,路過看,陪孩子的時候也看,「看到看著東西就會進來,原本抽象的畫面開始有了雛形,雕刻只是最終把腦子中的想法與靈感做最後的梳理與呈現。」他特別喜歡用油性顏料印版畫,每覆蓋一個顏色上去就又厚了一點,最終版畫呈現如油畫般凹凸的手感。
他回想最療癒的創作是作品《靈光現》,「那是一次真的不管時間的創作,記得總共花了十五個月完成,那段時間最常就是看著它,看到真的覺得可以了才開始印,有時候可能一個月才印一次。」
《珍珠繞》

更加自由與自律的境地
或許也是因為創作時間太長,版畫創作者在台灣如此稀少,沐冉退伍後的六年,全靠老婆賺錢養家,笑稱版畫是「CP值最低的藝術」,他仍潛心創作,不曾停下腳步。這幾年他終止了與畫廊的合作關係,生了孩子,心境上更自由且自律了。回看這十幾年,他跟學生時期一樣,一天創作好幾個小時,不同的是,孩子會帶著他去很多地方,沐冉就拿著筆記本素描,他說幾乎沒有靈感枯竭的時候,若不算商業合作,光要把筆記本的草圖做成版畫,就能排程到2026年。
左圖:《春神覓》
現在的他,早上送小孩上學後,泡杯咖啡跟太太聊個天,拿板子出來看,接著雕刻,再看,再刻。其實就是這幾件事循環,一直到睡前。焦慮與平靜同時存在,他不確定能療癒自己的是否也能療癒他人,但若那麼一些人與他同樣喜歡著,就太好了。
右圖:《肖楠遊》

有時,看作品的時間更多
Q:Gill Li 、M:沐冉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Q:所有作品中最讓自己感到療癒與平靜的會是哪個呢?
M:創作《靈光現》時,應該是我最平靜的時候,我給自己很長的一段時間去描繪,很慢,很緩,很喜歡這樣的節奏。
Q: 一整天最安定寧靜的時刻是?
M:有在工作的我才會是寧靜的,我需要一直有進度在走,有時候一整天不一定都會刻得很多,看的時間更多,但不代表那是空白的時間,我自己知道正在努力完整對於下個作品的認知,就會是我最心安的時候。
Q:如何讓自己感到療癒,生活雜訊太多時會怎麼過濾?
M:這時候大多不創作,只要生活有點負面情緒,我就不碰作品。我很宅,沒人約就很少出門,都在家裡用手機找圖、看圖。這幾年有車比較進步,有時候會開車帶著家人去台南吃個東西再回家,對我來說,好像是很大一步了。
Q:創作時覺得最重要的外在條件是什麼?
M:沒有一定。近期因為正在學習日文,雕刻時會放日文會話的音檔來聽,去年剛好有畫廊帶小型作品到日本試水溫,效果不錯,希望未來也能讓作品走出台灣。順帶一提自己在雕刻時是可以一心二用的,可以學日文,跟小孩聊天也沒問題。


Profile
沐冉
Muran
1982年出生於高雄,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,台北藝術大學造型研究所版畫組。至今耕耘版畫17年。 作品幾乎以大型版畫為主,幾乎都在描摹自然山林或日常一景,他在其中賦予既華美又帶點魔幻的光彩,成為他標誌性的個人風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