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偶爾把我這件事抽掉。」——專訪插畫家鄭曉嶸

文|Peas Lin 攝影|Aenbi Kuo

鄭曉嶸的插畫多是寧靜而內斂的粉彩色調,一如她沉穩而恬淡的個性,她畫了許多人像,這些名人或明星在她的詮釋裡,往往多了一種細膩神情,卻更彰顯出每個人物性格。她多數作品露出或長期合作都在國外,在這洪流湧動又急躁吵雜的社群時代,她應該更喧嘩地宣傳創作、招攬機會,可是她卻選擇了遠離社交平台一年,把自己沉入工作與陶藝,找到她的心流,活在其中。

鄭曉嶸的起點是看到了哈佛大學教授Arthur Brooks的影片,裡面提及「快樂的關鍵是想要的越來越少,而不是追求擁有更多。」自此之後她就思考著要如何實踐到生活之中,「想要的很少」對她來說並不容易,她自己摸索著這條路徑,閱讀《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?》覺察社群媒體如何無所不用其極地掠奪當代社會的注意力,使人無法專注於任何事,被「隨時都想滑一下手機」的念頭所控制,鄭曉嶸說撇除最明顯的比較心態之外,社群帶來的毒害是人們的注意力完全被稀釋,沒辦法全心全意地去做好該做的事,「什麼都做不好的狀態下人會陷入失能,你反覆認為自己無能,你會開始自我貶低。」為了切斷很容易分心的狀態,鄭曉嶸下定決心要自我隔絕所有社交網絡。

她從三個月到半年的區間開始嘗試,沒想到最後斷絕社群媒體的日子過了整整一年,在最初雖然還是有一段掙扎的時期,她形容,「就像你對任何東西一但產生癮頭,要戒掉時都還會經歷戒斷期。」但她為自己制定循序漸進的過程,並試著找到Arthur Brooks提到讓人感到快樂的三大要素,分別是要有樂趣、要有意義和目的以及滿足,「樂趣其實指的就是心流,進入一個忘我的境界,所以你要去找到一個活動,讓你能投入心流的狀態。」

初期完全不能接觸社群媒體時,她分享當時心情上還是會有空虛跟焦灼的感受,所以她儘量多去嘗試不同事物,後來發現做陶讓她能完全沉入心流,她笑著說:「雖然一週也才去教室一兩次而已,可是每天朝思暮想的都是關於做陶的事,它會讓我在做之前一直在思考,做完之後也會覺得滿意,可是下次又會有新的挑戰,讓我能持續地沉浸在其中。」

「人類會過度去追求「專注於自己」,久了其實會很痛苦,
若能偶爾把「我」這件事抽掉,反而會覺得很輕鬆、舒適。」





在戒除一到兩個月時,鄭曉嶸剛好接到一個案子需要她花大量時間去繪製細處,在她描繪那些精密線條時,她覺察內心沒有絲毫的躁亂,不再像過往那樣會有不耐煩的情緒冒出來,而在這段期間她的創作也隨著個人心境重新長成不同樣貌,「我發覺比起以前,我的作品有了更多的細節。」

而切除各種社交平台的聯繫,對鄭曉嶸而言,最意外的收穫是,當不再收到演算法的強力推播與宣傳,原先喜歡買東西、看到美的物件就會立刻想收的她,物慾變得越來越低,「你總會買自己有點買不起的東西,當那個東西全然超出你的能力你會放棄,可是當它有點靠近時你就會很想要,這樣會落入自覺賺得錢永遠不夠的循環,你會不斷有種自己不夠的焦慮感,可是強逼自己去賺更多錢買更多東西,我認為這並不會讓我更快樂,我知道我不想走這條路。」

過了自己規定的半年之後,她意識到回歸線下的人生她很舒適,她說那種狀態好似回到小時候一般,沒有任何網路上的社交,無法使用各種軟體聯絡朋友時,鄭曉嶸說她會更頻繁地與朋友相約出門,在相處的時光裡也能更專注於彼此的對話與陪伴,「與人實際見面」這件事變成無可取代的。


原先就會看書的她,由於多了許多空白的時候,比起以往揀選空檔片段的閱讀,她有更多留給閱讀的餘裕,讓接收知識變得更為完整,「尤其比起在網站上得到片面的資訊,我有更多時間可以消化,每一字每一句我都能停留更久,能看得更加深入,也能停駐下來想想自己的體會,這是一種深度的滿足感。」

現代人追求「享樂」,不太需要花精神或心力就可以得到短暫的愉悅,像是一個甜點、一則好笑的短影片,可是這樣的快感曇花一現,熄滅之後人會急於追求下一個,鄭曉嶸說明其實應該要花時間去培養「樂趣」,付出一些代價與努力去執行,換取到的是小小的成就感,當進入忘我的心流之中,人會凝神於正在做的事,她以《心流》這本書舉例,「裡面說如果你和朋友去爬山或一起做一個活動,那種快樂會讓你覺得『我和大家是一體的』,人類會過度去追求『專注於自己』,久了其實會很痛苦,若能偶爾把『我』這件事抽掉,反而會覺得輕鬆、舒適。



樂趣比起轉瞬即逝的享樂,更像是自己為人生中設下的重重關卡,鄭曉嶸說每當完成一個樂趣的任務,自我都會感到變為更為複雜、進步,這樣的成就感可以延續得更久。就像她如今將多數時間挹注在工作與做陶上,許多想要的物件她都以陶藝來實現,這也成為她為自己訂下的課題,想要怎樣的水杯、怎樣的花器,透過自己的手來創造,她笑笑地說,未來的展望就是能搬到一個遙遠的地方,連菜都是自己種,把日常裡填滿各種能投注於心流的事,想要什麼東西都是自己做,「每當完成一件事就會更相信自己的能力,而且從自己手中做出來的東西都會充滿更多感情。」

因為工作要曝光自己的作品,鄭曉嶸最終還是回歸社群媒體,不過她說有了戒除的經歷,她能更敏銳地覺知到軟體是怎樣試圖操縱每個人,她也領悟到最重要的是心靈本身的富足,無論社群媒體或這個繁華世界怎樣抓取或吸引我們的眼光,一旦找到自己的方法餵養靈魂,讓它飽足而豐盛,我們依然會將目光投向自己想看的方向,走出每個人自有的模樣。

私房斷訊清單

MY RECOMMENDATION

閱讀 ☑ 做陶 ☑ 畫畫


Profile

鄭曉嶸
Hsiao Ron Cheng


Illustrater
插畫家

畢業於台藝大美術系,從2012年開始以自由接案的形式擔任插畫家,她的作品出現在影視、音樂與時尚等多個產業,也跨國與音樂平台Bandcamp、Spotify、德國版《Harper's BAZAAR》合作,她從小就喜歡觀察人們細微的表情變化,成為插畫家以後她的作品也幾乎都是人像,而她淡雅、溫柔的色調也成為她最大的特色之一。

  • # hence,雜誌
  • # 人物訪談
  • # 人物專訪
  • # 生活風格
  • # 自我成長
read more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