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是AI有張臉,它會是什麼表情?

新聞資料提供|台北當代藝術館編輯整理 詹雅婷 Mimy Chan


你今天ChatGPT了嗎?ChatGPT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的問世,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個人生活擴散至全球各產業,AI也竄升為Google的年度關鍵字;然而,從好萊塢編劇產業的罷工事件、許多明星表態支持,人們似乎對於AI產生了憂慮和不安,不禁要問:AI真的是萬靈丹?

台北當代藝術館2024年新春大展「你好,人類!Hello, Human!」自1月27日登場,已展出三個月,引來不同世代和領域的人們觀展!5月12日展期將進入尾聲,想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了解AI對已發生和未發生的衝擊,要把握最後的兩週!


AI的第一句問候:「你好,人類!」

展覽匯集16組來自國內外重量級藝術家與團隊參與展出,以多樣性觀點詮釋與省思AI人工智慧衝擊下的各種議題及想像。策展人蔡宏賢表示:「這檔展覽集結全球AI人工智慧創作熱潮下,最具指標與熱議的藝術家及作品,是一場不容錯過的藝術饗宴!尤其面對AI人工智慧的高速進展,人類迫切需要思考如何自處。歡迎大家親臨現場,感受這場當代藝術與AI人工智慧的深刻省思與對話!」與蔡宏賢共同策畫的林欣傑一年前即開始投入,他補充說道:「在神化與邪惡化的AI 之間,人類的智慧該如何選擇?To be or not to be , that is the question—要不要問問 ChatGPT?」



展覽主視覺設計出自於毛灼然(Javin Mo)創立的 「Milkxhake 設計工作室」,他將展覽英文標題「H, H」縮寫,搭配特製幾何歐文字型,呈現一系列類似人類,或是看似有不同個性的人工智慧作為表情符號,呼應展覽命題「你是 AI,還是人類?」展場間也可以看見這張AI臉神秘出沒,彷彿象徵著無所不在的AI,已經潛入每個角落了.


(圖片提供_翁氏工作室Studio Weng)


(圖片提供_翁氏工作室Studio Weng)


負責主視覺設計的毛灼然,除了以不同的表情穿梭在展覽空間裡,也將可愛的臉延伸至展期限定周邊商品上。(圖片提供_翁氏工作室Studio Weng



AI真的會取代人類嗎?

AI的確有溫柔友善的一面,但衍伸的依附關係真的健康嗎?日本新媒體藝術界最代表性的藝術家真鍋大度(Daito Manabe),展出《AI 不是藝術》雙頻道錄像裝置作品,以好萊塢員工對抗AI罷工事件為題,真鍋大度透過這件作品試圖預測未來娛樂產業和文化的演變,同時提出在一切都被AI替代的時代中,人類還能扮演什麼角色的深刻思考。


(攝影_王世邦 by ANPIS FOTO)

在2023年獲頒日本首屆人工智慧藝術賽(AI Art GrandPrix)大獎肯定的日本藝術家松尾公也展出兩件作品。《妻音源Torichan 歌唱 Desperado》以人工智慧技術重新生成已逝世妻子的演唱聲音及影像,展覽現場也播放另一件藝術家持續運用各式AI程式製作以妻子為主角的音樂影片《星沉願望夜》,呈現藝術家跨越生命與時空持續與妻子相互對唱的動人場景。


(圖片提供_松尾公也 Koya Matsuo《妻音源 Torichan 歌唱 Desperado》 Torichan sings Desperado)


人類嗎?人人都是大藝術家,AI呢?

藝術創作和透過AI進行藝術創作,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呢?傑森.艾倫(Jason M. Allen)展出的作品《歌劇院空間》曾在2022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數位藝術類比賽中獲得首獎,因使用AI繪圖工具引起全球正反意見的爭論與關注,這次同時展出藝術家委託律師辦理本作品版權註冊的法律文件,提供觀眾進一步思考AI趨勢下人類倡議和科技角色的思考。


(攝影_王世邦 by ANPIS FOTO)

不可思議的假新聞中心是如何產生的?喬納森.班迪克森(Jonas Bendiksen)《⾱萊斯之書》作品似乎丟出了一個真實的解答!其作品探討了北馬其頓韋萊斯區的歷史和當代的複雜情境。藝術家在調查研究期間發現,這個城鎮傳承著偽造的斯拉夫民族歷史,同時該地在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曾創建數百個假美國新聞中心,引起廣泛關注。藝術家將這兩個不同的「韋萊斯」故事融合在一起。透過 3D 虛擬人物合成與 AI 人工智慧生成的文字敘述,製作出交雜歷史和當代假信息的書籍,引發對科技時代虛實難辨的省思。

(圖片提供_喬納森.班迪克森 Jonas Bendiksen《⾱萊斯之書》 The Book of Veles)

(攝影_王世邦 by ANPIS FOTO)

安娜.里德勒(Anna Ridler)以17世紀鬱金香球莖曾引發的泡沫經濟事件為靈感,創作一系列以AI生成的作品,《花葉病毒》每個頻道中的影像皆展示由比特幣價格操控的單一鬱金香,每一朵花的狀況將隨著市場波動而產生變化。《花的拍賣》是件會在一週後自毀的NFT作品,作品的生命周期大約等同真實鬱金香採收後能維持的時間。這件奇特且詭異的《黑色鬱金香》則以讓作品轉售價無法超越原始買入金額的手法,挑戰波動劇烈的數位藝術市場。

(圖片提供_安娜.里德勒 Anna Ridler_《花葉病毒》 Mosaic Virus)


AI能陪你打電動,還可以替你解夢!

《VS AI 街頭對戰》以趣味性的電玩機台裝置,探討人工智慧是否有其侷限或偏見?展場中設置了兩座獨立機台,由人工智慧以文生圖的方式運作。兩座機台針對系統的題目自動做出回應,彼此競賽產生圖像,展覽期間觀眾也有機會親自體驗對戰活動,最後一場就在5/4!


(攝影_王世邦 by ANPIS FOTO)

被譽為人工智慧藝術先鋒的藝術家馬里奧.克林格曼(Mario Klingemann),他的作品《適當的反應》是其創作的思考意義之作。以文字的力量為靈感,畫面上翻牌式壁掛顯示板,當有人跪於前方的木製跪台,即會顯示一句短語,這些短語是由AI神經網絡所撰寫,每句都是獨一無二沒有重覆。雖然生成出看似具一致性的箴言文字,但實際上是由人類觀眾賦予了它們意義。

(圖片提供_馬里奧.克林格曼 Mario Klingemann《適當的反應》錄像系列 Appropriate Response  Video Series)


看不見的,都有AI在作祟?

fuse*《Onirica()》以2萬多份「夢境數據庫」的夢境報告為創作基礎,借助AI將資訊信息轉化為視覺敘事體驗,生成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視覺元素,包括角色、物體、風景等,相互交織出令人著迷且神秘的影像。

(攝影_王世邦 by ANPIS FOTO)

《刪不了的符號》系列是藝術家孫詠怡(Winnie Soon)於2023年獲得「林茲電子藝術獎」金尼卡獎的重要作品。這件作品旨在探討涉及權力不對等的數位基礎設施對文化的影響,孫詠怡蒐集了從中國社群平台「微博」上受審查並被刪除的文本資料作為素材,一部分以影像呈現被消失的字元所留下無聲且空白的畫面;一部分則是被審查的貼文集結成兩千多頁的紙本供觀眾翻閱,反思被審查制度打壓下未被聽見的聲音,以及在文化層面上的影響。


(圖片提供_孫詠怡 Winnie Soon.《刪不了的符號系列》 Unerasable Characters Series)


【倒數兩週還有這些活動】

專題講座

●      從「Hello, Human!」探討關於AI心智與素養
日期|05/04(Sat.) 14:00-16:00
講者|林映彤/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、蔡宏賢/本展策展人

專家導覽

05/05(Sun.)14:00-15:30|蔡宏賢/本展策展人

藝術家工作坊

●   我講你畫──和AI一起說故事(親子限定)

日期|05/04(Sat.)10:30-12:00
講者|楊雨樵/本展參展藝術家
對象|8歲以上之親子觀眾

展演活動

●      口,στόμα

日期|05/05 (Sun.) 10:00-12:00 & 14:00-17:00
地點|當代館108展間
辦法|憑當日門票或MoCard入場

●      VS AI街頭對戰

日期|05/04(Sat.)
地點|當代館201展間
辦法|憑當日門票或MoCard入場,現場登記報名
備註|活動詳細對戰時間,請見:https://www.mocataipei.org.tw/tw


read more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