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ngstyle:恆隆行

17

July 2019

生活誌 / 恆食堂

17 July 2019 / 生活誌 / 恆食堂 /

居遊、慢遊、接地氣

韓良憶


居遊、慢遊、接地氣



我從學生時代起就喜愛自助旅遊,一有長假也攢夠了錢,便前往讓我懷抱著憧憬或好奇的異鄉,欣賞不同於家鄉的風景,體察異地人情和文化。當時還很年輕的我,始終樂於在路上。

不過,近十餘年來,不知是年歲漸長,還是心境改變,更可能是兩者皆然,總之,我愈來愈無法行色匆匆地奔波於旅途。儘管我仍然嚮往雲遊四海,矛盾的是,也眷戀家的感覺,渴望在異國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小天地,讓我在玩倦了、逛累了的時候,能夠坐在窗邊或院子裡發發呆,讓自己整個放空。



{ 奇妙的是,由於居住型態的不同,我在居遊時往往會感覺到自己宛若真正「住」在那房子裡,有種切切實實的生活感。 }



回首前塵,這一切變化的端倪,始於二十一世紀初。

千禧年底,我結束單身,移居荷蘭,過起兩個人的生活。荷蘭人是愛旅行的民族,親友聚會聊天,「旅遊」永遠是熱門話題。我從而發現有種旅遊方式,比較緩慢,十分隨興,那就是在歐洲行之多年、可那會兒台灣人仍感陌生的「居遊」。

「居遊」一詞,是我在寫第一本旅遊書──《我在法國西南,有間小屋》時發想而得。我所謂的居遊,就是找一個嚮往的所在,在那裡租一間民宅,向當地人借一段短則一兩週、長則個把月的時光,在異鄉過起小日子。租賃的住處或是鄉間農莊,或是都市小公寓,不論如何都可以當成家園兼旅遊基地,旅人就在那裡放慢步調,半居半遊。

居遊,讓我和旅伴(通常是我的丈夫,有時還有興趣相投的親友)在旅行中享有更大的選擇自由,能夠更自在從容地安排旅遊行程與時光,心靈上因而有了更大的餘裕。我們想去參觀古蹟就去,想到米其林餐廳追星或到街坊小館實惠地吃頓飯,隨我們高興,想一次逛遍十條街或去博物館裝文青,也沒有人會攔著我們。倘若想走遠一點,便跳上火車或開著租來的車子,四面八方地漫遊。

當然也可以哪兒都不去,就在住處附近的小店、市場,買點當地才有的農產,回「家」簡單燒頓對味的晚餐,飯後上街角的咖啡館坐坐,或學當地人,到廣場、公園散散步,看人或被人看,慢遊也慢活。

很早便聽人說,居所是自我的延伸,開始居遊後,我對這句話有更深的體會。雖說居遊者終究只是過客,並非歸人,然而奇妙的是,由於居住型態的不同,我在居遊時往往會感覺到自己宛若真正「住」在那房子裡,有種切切實實的生活感,這一點恐怕是僅可讓人「下榻」的旅館房間——哪怕再豪華再舒適,所萬萬不及的。這種「我在這裡有個家」的感覺,甚至會讓旅人恍惚以為自己也是腳底下那塊土地的「永久住民」,從而與那個地方發生了較一般觀光旅遊更深刻、更實在也更內在一點的關係,或許,這就是所謂的接地氣吧。


TEXT/ 韓良憶
目前與荷蘭丈夫定居台北的韓良憶,畢業於台大外文系,曾旅居歐洲13 年,熱愛美食與旅行,書本、電影、音樂是她生活之必須,自認是個饞人,更享受動手烹飪的樂趣。現為飲食旅遊作家與譯者,譯作橫跨美食、電影、文學等領域,中文著作則有《浮生‧ 半日‧ 里斯本》、《餐桌上的四季》等近20本。另於BRAVO FM 91.3 電台主持節目<良憶的人文食堂>。

你想第一個知道我們的最新產品和新聞?

立即訂閱電子報,享有第一手最新優惠資訊